購物車 (0)  
您好,歡迎光臨 好印象!如果您已經是會員請直接 按此登入 或請 註冊為會員
禮斗用品系列生財法器、文昌系列廟宇法器用品系列祝壽賀禮系列福來運來香品系列居士禮佛用品系列祭祀用品系列新居賀禮贈品系列紙卡用品系列祭祀、改運用品系列木雕、花檯系列廟寺祈願用品系列線香、貢香、貢末系列燈籠系列安神位用品系列祈願用品系列鴻道香品系列藝術、蠟燭系列水晶、羅盤系列民俗、廟會用品系列訂婚結婚用品系列神明衣綉彩系列山海鎮、八卦鏡系列
※本賣場購物滿1500元(含)享免運費優惠(可超商取貨付款)※  歡迎同業批發,批發價滿3000元(含)享免運費優惠~   ★感謝 超峰寺、大埔福德祠、三山國王廟、潭頂代天府、崇武天后宮、宜蘭賴先生,購買本公司民俗、廟會系列用品。

傳統節慶介紹 HEADING_TITLE

@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
       

在台灣,除了賞花燈活動及著名的台北燈節、台灣燈會之外,還有台灣北部的台北縣平溪鄉放天燈活動。

台灣中北部苗栗市有著名的「苗栗火旁龍」,苗栗火旁龍是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

台灣南部的台南縣鹽水鎮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

台灣東部的台東市,則有「炸玄壇爺(炸寒單爺)」,也是以蜂炮鞭炮為主,但與鹽水蜂炮的進行方式並不相同。

 

@清明節: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清明,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遊。民間還有掛紙、培墓、踏青、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拔河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也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北方中原地區卻是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惡日」。至晚在戰國時代,人們已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但是端午節起源於夏至,從時令上看來,五月五日又是夏至剛過的盛夏之時。因此,端午節又融進了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
習俗:賽龍舟、吃粽子、祭祖、懸鐘馗畫像等


@七夕: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古時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漸漸廢馳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現為吉祥的象徵)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許二人相聚一次,喜鵲竟把命令傳說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玉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並用髮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著毛毛細雨。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傳統上,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大陸、港澳、台灣、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由於明治維新後改用西元,所以七夕現也改在陽曆7月7日慶祝。
習俗:鬥巧、乞巧、晒衣、晒書、土娃娃「磨呵樂」、巧果、應節小玩意、拜七娘媽、做十六歲、拜魁星等。

 

@中元節:       

        農曆七月鬼門開,不僅媒體大作文章,婚紗業、禮品業、旅館業也首當其衝,業績明顯下降;人們戲水,也誠惶誠恐,生怕真的被鬼捉去。中元普渡、鬼月信仰,在台灣民間非常昌盛。其實,不只台灣,只要是信奉佛教、道教的地方,如中國大陸、日本,都有「中元節」這一節慶。「中元節」,究竟是什麼樣的節日呢?我們將一一探究它的起源、儀式,及背後隱含的價值觀。
        嗩吶聲揭起,高亢而明亮中元節的各項活動在音樂聲中揭開序幕從古到今,祭神如神在,祭鬼如鬼在,一向是中國人敬神拜鬼的心態。所以一直到現在,人們可以不參加任何節慶,但是這一天-中元節,是不會錯過的。
  在民間的流傳中,每年陰曆七月初一子時,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受難的鬼魂,能夠趕回陽間去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並且享宴一番。到了七月三十,假期結束,這些鬼魂又得重返陰間。因此農曆七月就被稱為鬼月。而民間俗稱的「巧月」或「瓜月」,也就是指農曆七月。七月的民間行事中,大部分都跟被稱為「好兄弟」的孤魂野鬼有關,所以,從七月初到七月底各地的普渡活動不勝枚舉,這也是我們一年的祭祀活動中的高潮。
       中元普渡的起源,根據記載就是古代的「厲祭」,「厲」指惡鬼。人們怕橫死凶亡的「強魂厲魄」來作祟,因此就燒些紙錢,灑些酒水來賄賂他們,叫他們不要干擾人們。也由於這種怕鬼的心理,才有了這些各式各樣的祭祀祈求消災儀式。
  中元的名稱來自道教,而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祇「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就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焰,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目連為了解救母親,就在農曆 7月15日廣造「盂蘭盆會」,引導地獄裡的孤魂野鬼享用盆裡的食物, 為母親贖罪,使母親獲得超渡。於是就以百味五果供養佛僧,廣結十方僧侶,舉行「盂蘭法會」,誦經施食,把母親的靈魂從地獄中救出,福報無量。宗教的慈悲精神,借著超渡的活動,來表達人世間的善意,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為願人間美善,源遠流長,    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一些地區在這一天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勝會。
後來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習俗:普渡、搶孤、搶旗、放水燈、燒化大士爺、祭祖

1.中元節普度:

舉辦地點:台灣各地。
舉辦活動的意義:中元普渡即農曆七月的普渡,是出於人的仁厚之心,設宴款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正如陽間的行善佈施,不是為了任何利益而做。提醒人們不但要慎終追遠、敬拜先祖,對無血緣關係的眾鬼,也給予適當的照顧。

2.火燒大士爺:

舉辦地點:台灣各地。
舉辦活動的意義:相傳大士爺是惡鬼的頭目,曾經常率手下為非作歹, 使人間擾攘不安,後來由觀音菩薩將其降伏,從此棄邪歸正,因此在大士爺頭頂上立有觀音菩薩像,而在普度期間特別請他來,是讓他管理眾鬼魂,不讓他們作怪。

3.放水燈:

舉辦地點:最有名的是在基隆和中港。
舉辦活動的意義: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至陸地共享。才能使水陸兩界孤魂境安。
招孤魂是夜放水燈,謂燈籠流水府,引接孤魂。水燈頭在海上施放後,就焚起 厝內銀紙及整座紙厝流向海面,長久以來人們相信水燈頭飄得越遠,該姓的運道就越旺,因此選 擇寬闊的海面,退潮的時刻,希望讓水燈頭能飄遠,召請海上的好兄弟。放水燈是基隆、中港等港口所特有的活動,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為靠海邊,常會有人戲水溺斃或船員出海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陸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顧水中的。而且場面熱鬧,甚至已變成許多人,中元到基隆等地參觀的重要的活動了。

4 搶 孤.:                                                                                                                                                                                                   

舉辦地點:最有名的是在宜蘭的頭城和屏東恆春。

舉辦活動的意義:據說此舉是為了嚇退留連忘返的鬼魂,而以搶到棚頂紅旗的人最幸運。是在一座搭設的很高的「孤棚」上,擺放供品,讓民眾搶奪,但往往因人潮擁擠、你推我爭,容易造成傷亡,因此曾遭禁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在板橋、頭城、恆春、澎湖等地盛行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電線桿)所構成,上面塗滿牛油,與賽者分成四隊,從四個方向向孤棚前進,在孤棚的頂端,四邊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搶到的隊伍獲勝。這項活動不能用蠻力,而是要智取,並且全隊要同心協力才能將隊友送上孤棚的頂端。這項活動在頭城中元已成為最重要的活動,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參觀。
       中元普渡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民俗節日,各地的普渡祭典不再只是單純的宗教儀式,也漸漸發展成了觀光活動,不過究竟現在普渡拜拜時有哪些事項要注意,以免觸犯了好兄弟,讓專家來告訴你。
準備三牲禮:祭品須葷素、三牲禮皆有,而三牲指的是雞、豬、魚等不同種類食材。這是因為古時候民生物資不充裕,因此準備三牲禮以表隆重。
不要拜釋迦:水果不可用番茄、芭樂、釋迦等。釋迦象徵釋迦牟尼佛的頭,不論拜神或拜鬼都不適合。
別拜成串果:祭拜好兄弟不宜拜整串的水果,例如荔枝、龍眼或葡萄,是不好的涵義。
鮮花要全開:祭拜的鮮花要全開,但不宜買擋煞避邪的劍蘭,會讓好兄弟不敢靠近。
供品插柱香:每一道祭拜好兄弟的供品,都需要插一柱香,以引導好兄弟前來享用,這個動作俗稱「孝孤」,就是孝敬好兄弟的意思。
整箱拆開來:若是拜整箱的飲料或餅乾,最好拆開來,以免有的好兄弟整箱抱走或搶成一團。
桌前放臉盆清水毛巾:祭拜前記得放盆清水以及毛巾,讓前來享用供品的好兄弟擦手洗臉。
午後祭拜佳:普渡祭拜好兄弟,大多會從上午11點過後直到黃昏最佳。
宜在戶外拜:普渡拜拜要在戶外進行,不可在室內,以免招惹好兄弟進門。現在有許多住家及公司行號都在大樓裡,一定要在樓下門外拜拜,在自家陽台也算是在室內。
不可說名字:一般祭拜神明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以及住址,但祭拜好兄弟不要說名字,這是避免讓好兄弟找上門,僅以尊敬的心情祭拜即可。
紙錢繞3圈 :拜拜之後要燒紙錢,應先燒給普渡公和神明,再燒給好兄弟。
酒水灑爐邊:祭拜結束、燒完紙錢後,要將敬拜酒杯內的酒在金爐邊灑圓圈並繞3圈,代表圓滿結束。
艾草除晦氣 :普渡完後,建議洗澡可放幾片艾草或芙蓉葉在浴缸中清洗身體,去除鬼月所帶來的晦氣。
生病祈康復:生病的人可以參加普渡拜拜,祈求好兄弟協助自己遠離身上卡到的陰。生理期 婦女朋友,也可參加普渡。




@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夏天過後,天 朗氣清,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正足突顯出月皎潔的光華。因此,每到秋天,天子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 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 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留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得到一包長生不死藥,只要吃了長生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以後就把長生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習俗:祭月(拜月娘)、賞月、吃月餅、柚子、甘蔗等。



@ 孤鸞年:       

        孤鸞 顧名思義不能鸞鳳雙飛,傳說孤鸞年結婚難以白頭偕老,不是丈夫早死,就是妻子守活寡,要不然就會禍事連連。習俗是說,在農曆一年當中,出現兩次「立春」,這一年就是孤鸞年。根據傳說,在孤鸞年結婚的夫妻聚少離多,因為「春」代表桃花的意思。一年出現兩個「春」,讓人聯想到「二度春」、「第二春」,甚至有「雙春」淫亂意涵,表示桃花不止一朵,婚姻不安定,可能會有外遇,所以不利婚姻,而在孤鸞年的隔年沒有立春,也稱為寡宿年。
      目前大陸或香港等地區反而認為一年兩次「立春」,象徵「雙春、雙喜」,適合婚嫁。隔年沒有「立春」節氣,才是不適合結婚的「寡宿年」。




@ 供品種類:

五牲:略加煮過豬肉一大塊、雞一隻、鴨(鵝)一隻、魚一條、豬肝一個或魷魚一條。通常用在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城隍爺等的大祭典時。此外婚喪祭也可使用。

大五牲:五牲牲體皆為整隻敬獻,包括全豬、全羊、全雞、全鴨及魚一條。一般皆用在酬神、作醮、拜天公等重要祭典。

三牲:略加煮過的豬肉一大塊、雞一隻、魚一條。一般用在祭拜土地公、灶君、家神或祖先祭祀時用,祭祀一般神明也可以使用。三牲又分為半生熟的三牲;半生熟的三牲用於祭祀神明,全熟的三牲用於祭祀祖先。

小三牲:用三牲的簡化,可用雞蛋代替雞,用較小魚代替,用較小塊豬肉代替,通常用來「謝外方」或犒勞天兵天將。

生三牲:未加煮過的三牲,一般用來祭祀虎爺。

牛:指殺好,但未經過烹煮,也未去毛的全牛,只限於祭祀孔子時才使用。

全豬羊:指殺好,但未經過烹煮的全豬全羊,一般用在團體的大祭典,冠婚喪祭或還願時。

飯菜菜碗:用來祭祀祖先或孤魂,一般要準備六樣,十樣或十二樣。

五齋:金針(金)木耳(木)冬粉(水)香菇(火)筍干(土),寓意天地五方皆來祭祀天公等重要祭典。

六齋:木耳,金針,紫菜,碗豆,菜心,蠶豆,香菇,桂圓,豆苗,海帶,麵筋等取其中六樣合稱六齋,一般在供奉天公時使用。

五味碗:顧名思意是指用五個碗分陳五味作為祭品,一般用在祭祀地基主或有應公之類的孤魂野鬼。

七味碗:祭祀七娘媽時特有的祭品,是指七碗不同的粿食或糕點,如湯圓,米糕,雞酒,油飯,桂圓,紅蛋,蓮子,花生等,內容不限。

油飯:為生育禮俗的特殊食品,如滿月祭祀孩童的守護神或七娘媽,註生娘娘等。

五果:柑,橘,香蕉,甘蔗,蘋果,合稱五果,一般在供奉天公時使用。另外,香蕉,李子,鳳梨,米糕,生仁也稱五果。也分表招,你,來,高,昇之意。

甘蔗:代表甘甜美好,節節高升之意。結婚時,女方須準備一對有頭有尾的甘蔗,與新娘一同到男方家,表示能像甘蔗一樣,「繁殖生產」。拜天公時繫兩根甘蔗在兩旁,祈求錢財能夠節節高昇。除夕及過年時削好又切塊的甘蔗拿來祭祀神明及祖先,祈求新的一年事業光明節節向前,吃甜的比吃苦的日子多。

四果:指的四果(天,夏,秋,東)之應時水果。祭拜時選擇當季水果數樣祭拜即可。祭神時,水果種類以三種以上為宜

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稱五子,一般用在祭祀織女星。

麵線:指紮上紅繩或紅紙的麵線,任何神佛誕辰皆可作為供品,折祝聖壽無疆。

清茶:用來供奉神佛或祖先等,一般供三小杯,也有只供乾茶葉,長年不撒供。茶能清心,陶情,去雜,因此自古人們就將茶視為「神」物,並認為供茶是至為虔誠的表現。

酒:俗語說:「拜神,無酒擲無筊」,意思是說,祭拜神明時,如果沒有獻酒就得不到神明的歡欣。一般用在祭祀神明,祖先及冠婚喪祭,年節拜拜等場合。其中祭神明用三小杯,祭祖用五,七,九或十小杯不等。通常祭拜所使用的酒以米酒最為普遍。

生菜:芹菜(勤學),蘿蔔(好彩頭),蒜(會算),蔥(聰明)等,一般是考生用來祭祀文昌帝君,祭祀時要綁上一小張紅紙來討喜。

鮮花:花也就是「華」,寓意華麗,又與「發」皆音,希望愈祭愈發。一般選用的花有:松,榕,水仙,菊花,蘭花,牡丹,梅花,桂花,蓮花,劍蘭,萬年青,玉蘭,茉莉,夜來香….等。

香水和花粉:一般用來祭祀女性之神,如七夕娘娘,月娘,織女星等。

糖果:代表甜甜蜜蜜,如冬瓜糖,桔餅,冰糖,生仁果等。

粿:分為甜的和鹹的兩種及有包餡和無包餡的,用再祭神,喜慶,喪葬等場合,具有吉祥的含意,如發財,長壽,子孫繁衍等意義。各式粿的使用場合如下:
發粿-喜慶敬神不可缺,因「發」與發財同意,是祭祀的最愛。
甜粿-算是台灣年糕,無印紋,無包餡,寓意「年年高陞」用於年節祭祀或拜神等。
紅龜粿-印有龜甲紋樣,有包餡,象徵吉祥,用在神佛誕辰,做壽,小孩子滿月或週歲時(外家致賀禮)。
牽仔粿-印有古錢連貫的紋樣,有子孫繁榮的含意,一般用於天公生,三官大帝等祭拜時。
圓形粿-有求子福的含意,用於小孩滿月或祭拜亡故親友時。
桃形粿-桃子形狀,象徵吉瑞,誌喜,用於小孩做四月日或婚後初次歸寧,攜回桃形粿,當「伴手禮」分送親友。
蘿蔔糕-蘿蔔台語語意為「彩頭」,意謂好彩頭,適用於各種喜慶祭祀。
屋角粿-又稱「草粿」,色澤篇綠,是用各種可食用綠色植物染成,一般用在掃墓祭祖。

紅圓:用於喜慶敬神或小孩滿月時外家以紅圓致賀。

豆子:豆子向來被視為傳承生命種子,一般在喜慶活動或迎神祭典中用紅豆,綠豆,黃豆,花豆及碗豆作為祭品;而在喪葬祭禮中用黑豆和白豆。

米糕:米代表生命延續,因此米糕代表爭補命,補運的意涵。通常上面放有龍眼乾一顆,祭拜後開食用表示災厄解,福至滿堂。

麵豬麵羊:民間舉行祭典之前都有一段齋戒期,這時的供品必須為素食時,許都信徒於是改用麵豬麵羊來取代全豬全羊。

豆干:新年期間用豆干作為供品,代表新的一年事業如意能夠升「官」。

菠菜:代表會「飛」黃騰達。(台語發音)

其它:香煙,泡麵,米果,餅乾,檳榔,罐頭食品,飲料等現代食品也可以作為祭品,但大多是用在祭祀時。

2024年09月11日週三 :: 您是第 248201627 位訪客 yy卡優惠資訊      yy卡會員專區      網路開店      聯合廣告      購物車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