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元宵節
元月十五日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
是三官大帝之一天官大帝的誕辰。
三官就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合稱,
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在道教中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
道教宣稱三官能為人祈福、赦罪、解厄。
台灣人稱三官大帝為「三界公」,
通常於上元時祭祀而中元和下元則不再祭祀。
上元是指正月十五、中元是指七月十五日,
乃是地官清虛大帝的誕生祭日、
下元是指十月十五,水官洞陰大帝的誕生祭日。
此三官大帝是奉玉皇上帝之命來到下界治理民眾,
此神也和玉皇上帝一樣很少供奉神像,
普通都只準備座爐祭祀,
稱為「三界公爐」。
有供奉三官大帝者,
以合祀為多,很少有三官分開來供奉的。
有關三官大帝的來說歷說法頗多,
一說:三官起元於金、水、土三氣.
認為天地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
而將金、水、土配以天、地、水三氣,
而為三官.
另一說法:三官是堯、舜、禹三為古代皇帝.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或「小過年」,又有又叫「元夕」、「元夜」,因為正月十五
晚上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夜,而且和春節相距很近,所以自古以來元宵節都是一個極
其隆重的傳統節日.
據史料記載,元宵節源於西梁,梁惠帝劉盈死後,他的母親呂雉篡位,呂氏宗族把持朝政.
後來呂雉死了,周勃、陳平等人掃除諸呂、擁立劉恆為帝,即漢文帝.因為掃除諸呂的日
子是在正月十五,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因為古時稱
正月稱元月,因此漢文帝把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應時食品為元宵及閩南地區所稱的湯圓,和節日同名,顯然是因借而來.元宵節
是一年一個月圓的日子,因此吃元宵與中秋節月餅一樣,取意於闔家團圓和睦,表示未來
一年將會萬事圓滿.此外,客家人還做菜包來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庇佑.
本省每年元宵節,在台北龍山寺、關渡宮、北港朝天宮、台南三官廟、新竹城隍廟、鹿
港天后宮等廟宇都會舉行花燈展示、射燈謎等應時活動.而規模最為盛大,最為吸引人
潮的應屬台北中正紀念堂的花燈展示,每年都吸引百萬的民眾前往觀賞.
除了各地所舉辦的花燈展示外,台南鹽水地區則舉行放蜂炮的活動.放蜂炮的由來據說
是早期醫學不發達,瘟疫蔓延,鹽水居民於正月十三關帝聖君神誕日之日,迎請關老爺來
遶境驅邪,神轎所到之處,爆竹煙火不斷,連續三天直到元宵節,不知是否是巧合或是爆竹
硝火產生消毒作用,真的阻遏了瘟疫的蔓延,經過了多年,鹽水人依然認為放鞭炮會遏阻
災難,並為地方帶來安定.
元宵節特殊的地方民俗活動還包括台東地區「炸寒單」.寒單爺又稱「玄壇爺」就是武
財神趙公明,另一說是「流氓神」.炸寒單爺的活動是真人扮演寒單爺,穿著紅短褲,頭纏
紅布條,赤裸上身,手持以榕樹葉編成的扇子(以防眼睛被炸),登上以竹竿搭成的神轎上,
由四壯漢赤身抬起遶境,所到之處民眾以點燃的長串爆竹、沖天炮即排炮往身上炸,取
其「放了就發」之意,活動驚險刺激,群眾往往看得瞪目結舌.
元宵節除了燈會、蜂炮、炸寒單爺等活動外,傳統的應景活動還有台北縣平溪十分寮的
放天燈、台南鹿耳門聖母廟的搶春牛及猜燈謎、聽香、偷蔥、乞龜等活動及風俗.
◎此外,家中如有幼童的人要祭拜床母(幼兒的守護神).
更新時間:11/08/2014 點選次數:7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