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中元 ( 中元地官聖誕 ) 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
台灣民間,稱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是「開鬼門」,也就是打開地藏王所管轄地獄門的日子。七月十五為「七月半」或「中元節」,是鬼大門開日子。七月三十日是「關鬼門」,也就是好兄弟迴轉陰間的日子。
依道教的說法,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是三官大帝的中元地官大帝的誕生生日。中元地官指的官舜帝,是皇帝的八代孫,因生母死,父再娶,繼母後來生了兒子象,其父、繼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攜來聚,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以孝舉聞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帝位。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羊,燒香祭饗祖先同時各行各業的民眾在廟埕上,供列牲醴普施陰公,這種孝祭祖先,推而普渡無方遊魂,稱「中元普渡」。
此外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盂蘭盆節》所載,眾僧再四月十五日「結制」於廟中持誦經咒,一共過了九十天,在七月十五日是眾僧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祈福報可百倍。因此佛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會〞,以百味五果供養僧伽,以所得福報來為現在現生父母植福,也為過去七世父母超渡。而普渡則用牲醴酒食祭祀不相干的孤魂野鬼,與佛教的〝盂蘭盆會〞是不同的兩回事。
本省的中元普渡,實際上揉合了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等習俗而衍生的傳統,以佛教而言,中元節的意涵其實是以宣揚教孝、孝道為主,旨在勸善教化,而道教是在解脫超渡罪孽餓鬼。
更新時間:11/08/2014 點選次數:2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