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師聖誕
農曆五月十八日
道教始祖張天師,又稱「天師公」,俗名張道陵,自輔漢,東漢沛國人,本是太學書生,通達五經,做過江州令,後來棄官隱居,到江西龍虎山學習煉丹符咒之術。順帝時於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學習長生之道,著做道書二十四篇,字號「太清玄元」,並創立道教廣招徒弟,4向它們傳授道德經。因為每個徒弟都要向它交五斗米做為學費,所以被稱為「五斗米道」,也稱「太平道」、「米道」、「鬼道」。
道家本來不以「教」為名,但自張天師學弟子,並得太上老君真傳,行善道教化世人,後來結合傳統的巫覡術與老子的幽學思想,自創天師道,定立宗教規條。按照教規,人們生了病,就要向神靈坦白自己的過失,以求消災去病。並以祈禱、福籙傳教,用符水治病,道教之名才開始。因此,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主,張道陵臨被奉為大宗,可是說是到可說是道教的宗教。
張天師的後裔對教義曾做了一些變革,其中最明顯的是提倡「忠孝」和「佐國護民」的思想,因而受到朝廷的扶植。自張天師以降,歷代後裔都曾被皇帝封作天師或賜予官爵。唐代玄宗、僖宗先後冊封張道陵為「太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賜張道陵的後裔不同字號「先生」,這是對道士的最高賜號。不只張道陵及其後裔受到歷朝皇帝的重視,就連跟她學道的道徒,也有不少受到朝廷的器重而名聲顯赫的,如張留孫,被元世祖賜號「宗師」,後加封為「太宗師」。
台灣的道教非常普遍且發達,但大多滲夾許多教派於其中,對張天師的奉祀也缺乏普遍性。彰化北斗的天師公廟於正月十四日舉行祭典,台北大龍峒的天師府則於五月十八日祭祀張天師。
更新時間:11/08/2014 點選次數:2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