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元始天尊萬壽,彌勒尊佛聖誕
農曆的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也稱「開春」、「元旦」、「新正」等,
北方稱「接神」。
這是一年歲月新的更始、
又因它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
因此這天也稱「三朝」,
是我國農曆紀元中重要三大節日之一
(其餘這兩大節日為端午節及中秋節)。
春節又稱為「過年」、「年」在古代指穀熟,
《春秋傳》中年指年就年就是大有年,
也就是大豐收的意思,
因此過年最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豐收
並祝福來年有個大豐收的節日。
把農曆正月初一正式訂為新年是梁武太初元年。
到民國成立後中國也就開始採用世界通用的曆法公曆,
於是就把公曆的一月一日訂為元旦,
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春節這一天,到處張燈結彩,
家家戶戶爆竹聲聲,一片節日景象。
大人小孩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相互道恭喜。
此外春節期間還有各種的民間歡慶活動,
如:舞龍舞獅,踩高蹺,中國北方還有賞冰燈等。
一般家庭在每年年底把「年」籌備完妥後,就要跟據干支(就是「天甘」、「地
支」)來定開正的時刻,一旦時刻到來家家戶戶就鳴放炮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的
冬瓜糖、花生糖、紅棗等供品,並焚燒紙錢祭拜神佛、祖先,這就叫「開春」或「開
正」。
在春節期間不准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吵架鬥嘴,忌諱「壞」、「破」、「死」等不
吉利的話語。而且直到初五之前不准動刀剪、針線,甚至不掃地,以免把黃金財寶都
掃出來。這些忌諱,雖然都有迷信的色彩,但實際上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和協的新春
氣象。此外,春節這天許多的佛教或道教信徒都吃齋,即使沒有吃全日齋至少也吃早
齋,有「初一齋勝得吃一年齋」的說法。並且今天不吃粥,一般認為春節吃粥,年中
出門會遇到雨。
初一這一天除了祭拜家中的神佛、祖先外,還要到所信奉的廟宇拜拜,稱為「行
香」。據說在這一天到廟裡去祈福,能夠得到神明最大的助力。傳統習俗在正月初一
開天門時,燒頭柱香祈願據說特別靈驗,而搶得第一柱香的信徒,今年運事會特別的
旺,所以較有名的廟宇,子時之際(凌晨十一時至一時左右),就會擁入大量香客,
搶插第一柱香,如台北行天宮、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廟宇。而各廟宇也會準備
光明燈,平安燈或禮斗,讓信徒拈香祈願,如台北的龍山寺,指南宮,嘉義的城隍
廟,北港的朝天宮,高雄的佛光山等。
台北的保安宮,北港的天后宮等大型廟宇在初一都會舉行新春法會,並為社會大眾抽
出歲君、生理(生意)、五穀、海冬四支籤,預卜今年各行個月的景氣。其它地區過
年期間熱鬧的廟宇還包括:
基隆:奠濟宮、慶安宮慈雲寺
台北:行天宮、龍山寺、台北縣三峽祖師廟、林口竹林寺
桃園:桃園縣大廟
新竹:新竹市城隍廟、新竹縣義民廟、慈和宮、蓮花寺、天公廟
苗栗:法雲寺、獅頭山勸化堂
台中:文昌廟,萬和宮,台中縣媽祖廟
彰化:彰化縣南瑤宮
雲林:雲林縣北港朝天宮、福山寺
南投:靈巖山寺、中台禪寺
嘉義:地藏寺、城隍廟、鳳天宮、嘉義縣朝天宮
台南:南鯤鯓、天壇(天公廟)
高雄:天公廟、武廟、高雄縣仙公廟、龍成宮
屏東:媽祖廟、天公廟、福安宮
宜蘭:媽祖廟、宜蘭縣大里天公廟、礁溪帝君廟、三星三星廟
花蓮:慈惠堂、帝君廟、天公廟
台東:海山寺、媽祖廟
雖然今天很多信徒會到廟裡上香祈福,但唯一忌諱的是帶孝的人,如父母忙故尚未出
殯,或未滿百日者,以及還在作月子期間的產婦都不宜前往廟裡上香。有些廟宇規定
為:父母往生需滿四十九日,兄弟往生須滿三十五日。如果是位朋友送葬,需於二十
四小時後,方可入廟敬拜。
此外這一天式元始天尊漢彌勒佛的誕生日,同時也是釋迦如來降魔之日,所以信徒都
要帶著供品,到廟寺裡去拜拜。
元始天尊萬壽:
元始天尊又稱「元始天王」、「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是道教的鼻祖,在太
元(宇宙所有劫數開始)之前出生,所以稱它為「元始」。據說在從前太極未分兩儀
的時候,天地日月都未形成前,已經有了一位磐古真人,是天地的元精自稱「元始天
王」。經過了八劫的時間,陰陽兩儀才分開,那時,元始天王住在中心之上的玉京
山,並以吸食天氣地泉為生。
民間通常視為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為同一神祇,其時是不同的。根據陶宏景的真靈位
業圖,將神分為七級,以元始天尊居上清第一正位:太上老君居太清正位,玉皇大帝
居玉清三元官第一中位。換句話來說,玉皇上帝其上還有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因此
兩神是不同的,元始天尊才是第天地萬物的真正主宰者。不過將元始天尊與玉皇上帝
視為同一神祇,並不見得不好,重要的是否懷有敬天畏神,尊崇天神天地萬物的精
神。
台北的行天宮每年到了除夕,照例要舉行元始天尊聖誕儀式,從十一時三十分開始,
很多信徒都會來拜拜,晚年的民眾就很難擠進來。
彌勒佛佛辰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俗姓何逸多,意思是無能勝,
為三世佛之一。因為他擅長修慈悲心,常入慈定,故名慈氏。後來成為釋迦牟尼佛的
弟子,但他卻先於釋迦入滅。入滅後到兜率天內院做「補處菩薩」,即未來佛。釋迦
牟尼佛曾預言,說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年),然後下生補登佛
位。
傳說彌勒佛於五代時下凡投胎至明州(今浙江)奉化縣,生時滿屋紅光,但母親因難
產而死,父親抱著他失聲痛哭。金山寺住持法明禪師,是阿羅漢轉世,這天正在佛堂
坐禪,忽然心緒大亂,難以入定,就信走出寺散心。經過一戶人家,忽然傳出一陣哭
聲,他連忙入門察看,知道這嬰兒來歷不凡,於是徵得父親同意將孩子抱回寺院撫
養。長大後收他為徒,賜法號「契此」。
契此長得矮又胖,肚子奇大,且行為怪異,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天晴時
則穿木屐,常用竹杖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凡需的用品都裝於布袋內,因為出門經
常布袋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和尚」。
彌勒於梁貞明二年,端坐在奉化獄林寺東郎下,說偈:「彌勒降塵世,化身作契此;
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說完後,安然而逝。後來人們從他偈語中悟出,他就是彌
勒佛的化身,於是就將的肉身安葬在獄林寺西方兩里處,並立寺供奉起名為「彌勒
庵」並為他塑像,供奉在天王殿中,供人膜拜。傳說他死後,在其他州縣又看見如此
模樣的彌勒佛負袋而行,人們於是奔相走告,視之為神佛,競繪彌勒相,於是大肚彌
勒笑佛,皆出現個佛教寺廟中,供人頂禮膜拜。佛像兩側則寫了一副對聯;大肚能
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彌勒佛的造型圓胖,耳大垂肩,
笑口常開,是福氣與歡樂象徵,因此很受到民間的歡迎,有人稱它為「歡喜菩薩」。
更新時間:11/08/2014 點選次數:9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