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掃墓節※國曆四月五日
 
 清明是我國曆法中二十四節氣中帝一個節氣.因為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這天(農曆
 
 三月初),大部分地區天氣已逐漸轉暖,空氣清明,萬物都顯得格外清新潔淨.所以就把這
 
 時間開始的節氣較清明,清明後來發展成一個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掃墓,而掃墓的意義在慎中追遠、飲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一
 
 般人從二月底到清明前後,會選擇一個吉日來掃墓.掃墓又稱「培墓」(閩南人)或「掛
 
 紙」(客家人)。
 
 一般客家人掛紙的日子都選擇在元宵節隔天,是因為過去人們承認元宵節過後是年假的
 
 結束,須要外出謀生的人也都在此時離家,祖藉福建漳州的人,則通常選在農曆三月初三
 
 這一天(俗稱三月節),來祭祖掃墓。
 
 
 
 
 ※一般台灣人掃墓的過程如下:
 
 1.農曆二月底起選擇一個吉日(通常選擇清明節當日的人最多)
 
 2.拜后土: 三牲•壽金•紅龜粿•水果•蠟燭一對•鮮花一對•酒三杯•香一束
 
 (新墳的話要供五牲,而且一定要供豬頭和鴨蛋以拜后土的麵粿和紅龜粿)
 
 3.拜墳祖:三牲或飯菜(六碗、十碗、十二碗) •酒三杯•鮮花一對•蠟燭一對•潤
 
 餅• 屋角粿• 鴨蛋•墓紙•九金•銀紙•經衣•白錢•帽子•西裝•衣服•
 
 鞋子•  手飾•車子•摩托車•腳踏車•配件等(爆竹,客家庄用)抵達祖墳,
 
 先用鋤頭、 鐮刀將墓園周圍的雜草清除,並加以整理.
 
 4. 墓紙是一種屋瓦,上面三條橫線,七條直線代表著三魂七魄,將上面有紅、黃、藍、
 
 白、橙 等五種色彩壓在墓碑上,並用土塊將之壓在墓碑上,其餘將之壓在祖墳上面
 
 (稱為「掛 紙」或「壓紙」,客家人稱「鋪屋頂」
 
 5.供上祭品,先祭拜后土,然後燒壽金(土地公金)
 
 6.再祭拜祖先,點燭,上香,酒過三巡後燒;九金、銀紙、經衣、白錢、衣服、帽子、鞋
 
 子、手飾、 配件、、、燒完在紙灰旁灑酒3圈,然後燃放爆竹即告完成.
 
 7.收拾供品時,把帶來的鴨蛋或皮蛋在墓碑上打碎,把但蛋殼撒在墓碑上,比表示脫殼新
 
 生,據說會帶來好運和財運.
 
 
 ※后土,他的職責是擔任「守墓神」的工作.古代人們在為死去的祖先安葬或遷墳之前,
 
 要先在墓地前方,奠設后土,祭祀請求准予開工,才可從事動工墳墓的工程.清明節祭拜后
 
 土的目的,主要是感謝后土對祖先的看護.
 
 ※印墓粿形似紅龜粿,不但不染色,依其所包的餡又分為「甜龜粿」與「鹹龜粿」兩種.
 
 ※屋角粿又稱「草粿」,色澤偏綠,是用各種可食用的綠色植物製成,與一般用紅花染成
 
 的紅色粿不同.
 
 
 
 清明節: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
 
 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
 
 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
 
 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
 
 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
 
 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
 
 「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
 
 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習俗:掛紙、培墓、踏青、盪秋千、鬥雞、插柳、賜火、拔河等
 
 清明,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
 
 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
 
 於此日祭祖掃墓,
 
 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
 
 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
 
 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
 
 寒食節的後一天。
 
 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
 
 方式不盡相同。
 
 一般說來,北方人重墓祭;
 
 南方人則多藉此踏青郊遊。
 
 [來源請求]民間還有插戴柳枝、
 
 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
 
 盪鞦韆等活動。
 
 
 
 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
 
 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
 
 
 在越南、韓國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更新時間:11/08/2014
 點選次數:2509
 |